沿著台18線阿里山公路前進,有一區隱身在曾文溪平地區域的漁獵文化基地,這裡曾是當地鄒族族人所經營的露營區,歷經88風災溪水暴漲侵襲後,一度荒廢成閒置空間。如今,在山美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部門資源挹注下,搖身一變成為傳承鄒族漁獵文化的活動基地。
(經過改造整修的漁獵文化基地,坐落在蓊鬱山水之間。)
109年時,協會與社區規劃師合作提出漁獵文化基地概念,將原先的荒廢空間重新打造,規劃了更貼合當地生態的溝渠與引水道,再透過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,以漁獵小旅行遊程為計畫方向,整合場域運用逐漸賦予基地新生,也創造了就業機會期盼吸引青年返鄉。
8年級生的山美部落青年,妲妮芙.畢永希從小便跟著媽媽穿梭在部落,就連求學期間,每逢假期也會回到社區幫忙。大學畢業後,因緣際會回鄉參與部落計畫,累積不少專業知識的她,便在家人鼓勵下留在地方發展,成為多元方案計畫專案經理人,至今也邁入第2年。
(山美社區返鄉青年-妲妮芙.畢永希)
「我們從以前都在學別人的文化,那我們自己的在哪裡?」抱持這樣的疑問,妲妮芙.畢永希大學選讀文化創意相關專業,燃起找回鄒族文化使命的熱忱。她提到,鄒族有很多傳統習俗已經逐漸式微,像是家屋聚落如今只剩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內的複製品。為了不讓珍貴歷史痕跡消失,妲妮芙.畢永希與夥伴們,除了進行田野調查、訪問耆老蒐集文化經驗以外,也運用漁獵基地等真實場域,推展鄒族漁撈文化深度體驗,帶領遊客認識魚筌、漁筒等傳統漁獵工具,學習鄒族的河川漁獵知識與文化,讓來到達娜伊谷園區輕旅遊、或是喜愛冒險的民眾,有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(山美社區推出水上餐廳等遊程服務,讓遊客深度體驗達娜伊谷溪秘境風貌。)
除了漁獵小旅行以外,山美社區也推出水上餐廳,讓遊客可以在達娜伊谷溪的秘境品嘗風味佳餚。隨著遊客漸多,妲妮芙.畢永希與夥伴們持續發揮創意,思考如何將在地文化轉譯成更多別具特色的遊程主題。她笑著分享:「我們也規劃將鄒族巫師信仰包裝成遊程,希望讓不了解的民眾能夠透過我們的文化體驗,了解到完整的鄒族儀式。」返鄉後藉由多元方案計畫資源,妲妮芙.畢永希得以在家鄉盡情發揮專業,而她也期許自己,能用未來十年時間與夥伴們一起為在地做更多事情,和自己的家鄉繼續成長。
(山美社區透過轉譯部落傳統文化,融入遊程讓民眾邊玩邊了解在地風俗。)
Comments